如今,“躺平式”干部逐渐销声匿迹时,“侧卧式”干部杀出重围,相较于“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更有市场,他们见风使舵、见机行事、规避风险、趋利避害的特点,不仅阻碍了社会发展,还会严重损害干部形象,更会伤了老百姓的心。因此,面对“侧卧式”干部绝不能心软手软,要从“根”下手,靶向发力,对此类干部进行客观评价,严格依法依规予以安排或处置,从一开始就要刹住它、防止它,这样才能做到公道用人、人尽其才,“治愈”人心。
“侧卧式”干部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短板,给这样的干部留了“空间”,和“躺平式”干部一样,“侧卧式”干部同样具有极高传染性,如果不能及时拔除这颗“毒瘤”,必然会祸害整个干部队伍。但治疗这类“卧床不起”的干部,还要对症下药,国家、纪检、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发力,才能药到病除,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一方面,国家重拳出击,精准把脉,从“根”上拒绝“侧卧”。拒绝“侧卧”要有“制度”护航,“侧卧式”干部虽具有极高隐蔽性,但建立一套完备的考评机制,同样能让这类干部“现形”,考评不仅综合领导意见,更要听取同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反馈,以“业务”为引线,定期考核其工作业绩,同步收集业务对接及单位同事的意见反馈,综合评价干部是否合格,如出现“躺平”“侧卧”等情况,依法依规严格处理,绝不姑息。除此之外,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治疗”,开通线上线下意见反馈渠道,接受各层面监督,同时做好倒排工作,实现动态台账管理,一旦发现苗头,紧盯问题,追根溯源,让“侧卧式”干部无处可“卧”。
另一方面,社会监督发力,靶向出击,让“侧卧式”干部无处可藏。“侧卧式”干部虽然具有强隐蔽性和欺骗性,但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精明的“侧卧”也躲不过社会的审判,因此,要及时畅通言路,接受社会面监督,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网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侧卧式”干部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