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灵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出现了大量“空心”村。很多优秀的乡土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方水土的特殊生活习惯,也包含、记录了乡村历史、人文历史、社会变迁历史,成为了乡村社会独有的集体记忆。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破传统,为乡土文化进行现代赋能。乡村振兴是为了打破乡村与城市的边界,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的大力发展之下,乡村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借此“破圈”。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要认识到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进步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将现代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乡村原生性文化中,在保护和传承中创造出符合现代发展理念的“时尚”乡土文化。
牢树新风,提升农民素养,营造文明氛围。乡村和农民是乡土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团结群众,让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觉醒,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意识,引导、带领群众称为新时代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农民。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引导群众中,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和形式,乡村文化归根结底是农民的文化,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工作者,走进乡村,观照农民生活,回应农民期待,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凝聚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人才是主要推动力,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乡村文化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为特殊技能人才、传统手艺人才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文化领军人物。用文化带动群众,用文化吸引人才,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打造出文化氛围浓、农民素质高、经济发展好的新时代农村。
姜家营镇 申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