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会议强调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并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民生保障和改善。重庆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点,其人口总量大且区域分布变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新型城镇化内在地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而乡村的全面振兴则需要借助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制度政策、资源要素、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等方面的壁垒,以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
打破“制度政策”壁垒,提升服务效能。加快落实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任务举措,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加快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政策,让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享有平等的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让愿意进入城镇的农民加快融入城市生活。依法严格保护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市场化退出的机制和配套政策。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打破“资源要素”壁垒,汇聚共享资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分配的不均衡。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持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市场配置资源上,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资源要素流入农村。重构城乡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和物质交换,使资源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有效衔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对流、产业耦合和供需适配,进而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二元向一体化纵深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以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村为契机,以点带面,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结合区域特色,保留住乡村“原生态”的特质,创新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
打破“产业发展”的壁垒,释放“双创”潜能。县域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单元,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要打破产业发展壁垒就要率先发展壮大县域产业,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奠基石,要整合优质资源,夯实农业基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做好农村“土特产”的文章,不断加快乡村特色创新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升级迭代,积极培育创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化集群。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引导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实现不出家门增收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
打破“人才支撑”的壁垒,推动协同发展。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支撑和活水源头。建立健全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规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用,面向当地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城市科教文卫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引导城市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集结,为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地制宜制定引才政策,给予其更灵活的补贴、场地、荣誉激励等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农村“双创”激励扶持政策,鼓励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青年回乡创业,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做好乡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乡村文化品牌,带动带强特色产业发展。将能干事的人引回来,想干事的人留下来,会干事的人练出来,干成事的人得实惠。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是简单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城乡融合一体的关系,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发展贡献力量。(重庆理工大学 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