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里运河畔的清江浦楼、国师塔、常盈桥灯影婆娑,河中画舫仿佛从千年历史中穿越而来,沿岸古迹古朴厚重。和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的秀气浪漫不同,这里透露着一种自然的历史感,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魅力。
图为夜幕下的里运河两岸
淮安御码头,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大闸口地段,明清两代帝王沿京杭大运河巡查时,曾于御码头舍舟登陆入城。御码头一边紧挨着一条不长的古朴小街,名叫花街,沿着花街满是青苔的条石路走到尽头,就看到一家店面不大的宝藏小店——花街烟酒店。店主胡晨霞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运河人”,见证了里运河裁弓取弦、新开河道、新潮门店林立的变化史。
1959年,为适应现代航运需要,减轻里运河压力,淮安市政府作出新辟河道的决策,里运河担负的航运责任渐渐减轻,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日益凸显。2013年,淮安着手建立里运河文化长廊,依托深厚的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让运河两侧的文化场馆火起来、活起来。
因文而立,因旅而生。如今的里运河已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幸福河”,呈现出一副人水相亲、城水交融的新画卷。
“早年的花街是一条三四里的长街,街两旁老房子居多,以前承德路还没有修建时,东大街、牛行街都属于花街。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这里种植了许多梧桐树,遍地都是卖丝绒花的,花街取名也是由此而来。”胡阿姨回忆着花街由来侃侃而谈。循着胡阿姨手指方向,看到店铺前方不远处立着一块石碑,讲述着花街名由为明清时街上店铺为宫廷做绢花而得名。
随着岁月的流逝,“花街”之名已无从定论,传说也更添想象的空间。现在的花街连接着里运河文化长廊,贯通着御码头、国师塔,更是迎来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运河焕新,城市更新。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立,让里运河畔的烟火气更加浓厚,夜游、夜购、夜读等旅游经济业态,激发了千年运河新活力。起初,胡阿姨认为只要诚信经营、热情服务,客流量自然会增多、但事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尽管小店位置位于花街的三岔路口,但生意依然是不温不火。这时,客户经理提醒胡阿姨将旅游特色利用起来,将景区文化和非遗元素融合起来,打造一个集非遗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特产购物于一体的“旅游终端”。
图片是胡晨霞展示她的竹篾手艺
胡阿姨家门前挂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竹篾编织的篮子、扇子,“当年学编这个竹篾,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爱好,没想到一编就是几十年,现在到里运河旅游的人喜欢在我这里驻足欣赏,或者带个篮子留作纪念或者聊聊天,能吸引不少游客。”花街烟酒店将竹篾技艺融入店铺文化,为来往旅客和周边居民带去别样的消费体验。
图为如今的花街已成为淮安网红的一道打卡线
店铺门口还有一块牌子,手绘的地图详细生动展示了店铺附近景区、周边美食以及火车站位置,时常有游客仔细看着牌子咨询路线。“起初做这个牌子的初衷是总有游客问路,后来负责我们店铺的客户经理就建议我们做一块牌子,为游客指路,每当有游客驻足看完后感谢我,我就觉得这件事真是做对了。”小小的牌子不仅让游客了解了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游客深深体会到淮安人民的用心与热情。
胡阿姨和闺女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些“不起眼的小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带动了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平时我就在家看店,晚上我偶尔到运河边出摊卖卖竹篮。我们店里刚开始东西并不多,现在是一应俱全、富有特点,也是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结合我们小店的特点带动经营的结果。”胡晨霞笑着说道。
图为里运河文化长廊,贯通着御码头、国师塔
夜晚将目光投向傍晚的里运河畔,那里已摆起长长的市集,糖画、花灯、果核雕、掐丝珐琅……人们将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的物件里,燃旺了花街的烟火气,勾勒出里运河畔的靓丽风景线。(田超宇文、王昊 陈大铭 赵启瑞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