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揭示,是对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深刻阐释,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唯物史观认为,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毫无疑问,团结奋斗的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形成历史合力,创造出最为辉煌的“历史结果”。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我们党正是掌握了团结奋斗这一制胜法宝,才能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团结起来,携手并肩、战天斗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事实充分地证明,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定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克服新冠疫情等困难挑战,如期胜利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我们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的情况下,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经济增长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较快。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4亿多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这是“团结奋斗”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报告在对各方面战略部署之后,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此次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再次强调,团结一致、敢于斗争。力量源于团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凝聚团结力量,弘扬奋斗精神,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任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形势、任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事业,这为团结奋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来,才能成功推进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要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的征程上,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认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
一以贯之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携手并肩、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掌握伟大斗争的主动权,激发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风险挑战,越需要勠力同心、奋勇搏击。14亿多中国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